最新发布
+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视野 >> 正文

我国学者和海外合作者在低温高湿极端环境下防冰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1年05月10日 09:17  点击:[]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875261、51925307、21733010、21805286、52005022)等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贺志远副研究员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Ximin He助理教授合作,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科研机构,在低温高湿极端环境下防冰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在极端环境下具有增强水滴自清除的光热防冰表面(Solar anti-icing surface with enhanced condensate self-removing at extrem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为题,于2021年4月26日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lookup/suppl/doi:10.1073/pnas.2100978118/-/DCSupplemental。

在超低温、高湿度等极端环境下,空调结霜、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覆冰、飞机表面结冰等问题的有效解决,是近年来极具挑战性与紧迫性的研究方向。风电作为新型绿色能源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但中国有大量风场位于易遭覆冰影响的低温高湿地区,冰冻现象对发电量、电网调度和运行可靠性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风电机组在低温高湿度地区的抗冰冻问题,已成为我国新能源风电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受小麦叶片上水滴弹跳和光热转化策略的启发,研究团队使用超快脉冲激光沉积技术,构建了多尺度微纳结构与低表面反射率的“超黑”材料,在冷凝水自清除和高效太阳能吸收协同作用下表现出优异的抗反射、超疏水与高光热转换效率等综合性能。在超低温(-50 °C)与高湿度环境(冰过饱和度约为260)下,该表面能促进冷凝水在冻结之前从表面融合跳离,从而暴露出更多的干燥表面发生光热作用,确保在极端环境下表面温度依然大于0 °C,实现无冰可结的目标。这种“超黑”材料可以在不同表面,如金属、陶瓷、塑料、橡胶、水泥等材料上沉积,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耐久性与防冰性能。该研究工作揭示了低温高湿极端环境的表面结冰机制,为进一步设计防冰材料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除冰提供了解决思路。

该研究发表后,被《自然》(Nature)杂志作为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报道(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144-2)。

关闭

相关链接
|
Copyright 2015-2023 重庆师范大学 科研处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谭华山

E-Mail:6510388@qq.com

重庆师范大学 科研处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重庆师范大学综合办公楼2楼

邮箱:kyc@cqnu.edu.cn

官方QQ群

官方微信群

科研管理系统

项目申报系统